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云南省边境地区居民登革热知识和防蚊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伦辛畅, 杨锐, 林凌鸿, 王君, 郭玉红, 修朋程,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14)      PDF (1156KB)(78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居民对登革热知识的了解途径、了解水平及防蚊行为水平现状,探讨影响居民登革热知识了解水平及防蚊行为水平的宣传途径因素,为提高居民登革热知识了解水平及防蚊行为水平提出建议,从而预防登革热在本土的传播。 方法 对居住在思茅区、瑞丽市和景洪市,年龄≥11岁的中国籍居民进行线下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线下调查共获得问卷778份,其中721人知晓登革热,知晓率为92.67%,思茅区、瑞丽市和景洪市3个地区居民知晓登革热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4.807, P=0.001)。对知晓登革热的问卷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思茅区、瑞丽市和景洪市居民的登革热知识了解途径、了解水平和防蚊行为存在一定差异( P<0.05),影响3个地区居民登革热知识了解水平和防蚊行为水平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宣传途径因素不同。 结论 思茅区、瑞丽市和景洪市3个地区居民登革热知识了解水平及防蚊行为水平的媒介宣传途径影响因素略有不同,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宣传途径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2023, 34 (3): 362-3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4
河南省禹州地区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
母群征, 华栋栋, 李文玉, 周欣欣, 伦辛畅, 李贵昌, 王君, 宋秀平,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02)      PDF (1353KB)(760)   
目的 了解河南省禹州地区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情况,为白纹伊蚊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和2022年9月中旬在禹州地区利用双层叠帐法捕获蚊虫;依据形态特征鉴定蚊虫种类,提取白纹伊蚊DNA,通过测序法对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本次调查每年捕获40只共计80只白纹伊蚊。测序结果表明白纹伊蚊3个击倒抗性基因位点均有发现。1016位点存在由密码子GTA编码的缬氨酸(Val,V)突变为GGA编码的甘氨酸(Gly,G);1532位点存在由密码子ATC编码的异亮氨酸(Ile,I)突变为ACC编码的苏氨酸(Thr,T);1534位点突变等位基因型最多,包括由密码子TTC(Phe,F)编码的苯丙氨酸突变为TCC编码的丝氨酸(Ser,S)或TTA/CTC编码的亮氨酸(Leu,L);3个突变位点共包括10种基因型。3个突变位点均是以野生型纯合子为主,野生/突变型杂合子次之,突变型纯合子所占比例最低。共得到11种组合基因型,其中单个位点野生/突变杂合型组合基因型频率最高,为55.00%,3个位点的野生纯合型组合基因型频率为28.75%;双位点野生/突变杂合型基因型频率为8.75%,单个位点突变纯合型基因型频率最低,为7.50%。 结论 首次在禹州地区开展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其基因突变率高且突变情况复杂,今后应在该地区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2023, 34 (3): 303-3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4
内蒙古自治区3个地区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刘雨秋, 鲁亮, 刘蓬勃, 赵宁, 李贵昌, 栗冬梅, 宋秀平,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14)      PDF (1326KB)(874)   
目的 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分析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3个样地(新巴尔虎右旗、东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共9批布氏田鼠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 对2021年5、7、9月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采集的275只布氏田鼠用磁珠法提取DNA,用16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做PCR扩增,用GeneMarker软件获取微卫星数据,用GenAIEx 6.5、Arlequin(version 30)、structure 2.3.4等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 结果 16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472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821 3,香农信息指数平均值为1.812,观察杂合度波动区间为0.478~0.951,期望杂合度的波动区间为0.575~0.891,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均可以将9个布氏田鼠样本群主要按照月份划分为4个类群,4个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5月>7月>9月,分子方差分析表明布氏田鼠个体间的变异(88.51%)远大于类群间(5.04%)和种群间(6.45%)的变异。Mantel test结果显示布氏田鼠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R 2=0.001 6)。 结论 此次采集的内蒙古地区布氏田鼠呈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布氏田鼠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季节变化可能是影响布氏田鼠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2023, 34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2
须喙按蚊入侵中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风险评估
李超, 杨海波, 梁莹, 王国政, 李阳, 王彬, 李泓运,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05)      PDF (2540KB)(699)   
目的 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须喙按蚊入侵中国的风险,为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须喙按蚊近期在全球的潜在分布状况和预估未来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趋势。基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析影响须喙按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构建病媒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入侵物种的综合风险值。 结果 共筛选出须喙按蚊有效分布点99个;9月降雨量在影响须喙按蚊潜在适生区分布中占有主导作用;模型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大体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8;当前气候情景下,须喙按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省(自治区)以及四川盆地东部等;须喙按蚊在未来2081-210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气候情景下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最广(207.51×10 4 km 2),未来各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通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得出须喙按蚊的综合风险值为0.57,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 结论 须喙按蚊在中国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未来应根据其适生区分布情况完善蚊媒监测系统,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2023, 34 (2): 145-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3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12-2021年鼠类寄生蚤构成和蚤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张璐, 韦晓慧, 常楠, 李泓运, 司晓燕, 白雪峰,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84)      PDF (8614KB)(825)   
目的 调查和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主要鼠种、鼠体表寄生蚤的种类构成、优势鼠种蚤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鼠疫风险评估及其预防和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2-2021年锡林郭勒盟全盟12个鼠疫监测点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主要鼠种及其鼠体蚤指数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2―2021年锡林郭勒盟共捕获鼠4科13属18种,共计50 551只,染蚤鼠数为19 958只,平均染蚤率为39.48%。共捕获蚤5科14属35种、亚种,共计83 147匹,总蚤指数为1.64。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以及布氏田鼠为优势鼠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同形客蚤指名亚种、光亮额蚤和秃病蚤蒙冀亚种为主要寄生蚤。长爪沙鼠体表寄生蚤的多样性高于布氏田鼠和达乌尔黄鼠。10年间,锡林郭勒盟混合鼠体蚤指数( S=-25.000, P=0.032)和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 S=-23.000, P=0.049)呈下降趋势,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的鼠体蚤指数未发现明显变化。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高于布氏田鼠( H=15.000, P<0.001)和长爪沙鼠( H=-15.000, P<0.001),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001, P=1.000)。混合鼠体蚤指数在7月(4.47)出现高峰。锡林郭勒盟各旗(县)之间的长爪沙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2.579, P<0.001),其中苏尼特左旗和镶黄旗最高;各旗(县)之间的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73.253, P<0.001),其中西乌珠穆沁旗和正镶白旗最高;各旗(县)之间的布氏田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5.864, P=0.118)。 结论 锡林郭勒盟3种类型鼠疫疫源地交叉重叠。长爪沙鼠携带寄生蚤多样性高,传播鼠疫菌风险较大。各监测点应综合全面做好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警惕各疫源地动物间疫情复燃并波及人间。
2023, 34 (1): 82-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影响研究
常楠, 周若冰, 马德龙, 张璐, 韦晓慧,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21)      PDF (3442KB)(821)   
目的 分析2006-2021年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我国采取的相关防疫政策是否对HFRS的流行情况产生影响,为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2006-2021年HFRS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选取2006-2019年的HFRS病例数据建立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2020-2021年发病数,并对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 2006-2021年间我国的HFRS病例数相对稳定,死亡病例显著减少。1年中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5-6月和11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东北地区发病数降低,但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范围扩大,且部分地区仍有暴发隐患。男性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高发年龄段为35~49岁,女性为45~59岁,不同性别的发病年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 802.807, P<0.001)。农民仍是主要患病人群,占总病例数的半数以上。通过R 4.0.4软件拟合2006-2019年的HFRS病例数据建立季节性ARIMA模型为(2,0,2)(1,1,0) 12,模型拟合效果好。2020-2021年HFRS病例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接近,在预测值95%置信区间内。 结论 我国HFRS总体趋势较为平稳,仍是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加强监测,实施更为精准的防控措施。2020-2021年间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HFRS的流行情况未产生显著影响。
2023, 34 (1): 58-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1
长角血蜱哈氏器对几种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试验
崔莹莹, 王俊刚, 孙琬琬, 王君,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136)      PDF (701KB)(696)   
目的 测定饥饿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几种气味物质的电生理反应,为进一步研究蜱对宿主的选择机制提供基础。 方法 利用玻璃电极触角电位仪测定饥饿1和4个月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冰醋酸、氨水以及昆明小鼠、新西兰兔、绵羊3种动物血液、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值;数据间差异用SPSS 22.0软件进行 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 饥饿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除对浓度为0.10 μl/ml的冰醋酸EAG反应值较低(0.000 mV)外,对1.00、10.00和100.00 μl/ml的冰醋酸和氨水均引起不同程度电生理反应,且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饥饿1个月的蜱哈氏器对不同浓度的冰醋酸和氨水的EAG值均大于饥饿4个月蜱的EAG值,但冰醋酸仅在1.00、10.00和100.00 μl/ml、氨水在1.00、100.00 μl/ml浓度,饥饿不同时间的蜱哈氏器对其EA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饥饿1和4个月的蜱哈氏器对100.00 μl/ml氨水的EAG反应值最大,分别为(2.729±0.129)和(2.239±0.285) mV,各浓度的氨水所产生的EAG值均高于各浓度的冰醋酸,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饥饿1个月的长角血蜱成蜱哈氏器对昆明小鼠、新西兰兔和绵羊血液的EAG反应值无统计学意义( F =0.002, P=0.998);3种动物中,蜱对绵羊的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EAG反应值均较大,分别为(0.758±0.070)和(0.914±0.150) mV,且与其他2种动物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EAG反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11.587, P=0.001; F =14.237, P<0.001)。 结论 相同浓度条件下,长角血蜱雌成蜱哈氏器对氨水的反应比对冰醋酸的反应更加敏感,且饥饿1个月的蜱哈氏器对氨水和冰醋酸的EAG反应强于饥饿4个月的蜱;雌成蜱哈氏器对绵羊的粪便提取液和毛皮提取液的EAG反应均强于昆明小鼠、新西兰兔。
2022, 33 (5): 622-62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2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居民登革热知信行的现状分析
伦辛畅, 杨锐, 林凌鸿, 王君, 郭玉红, 修朋程, 李鸿斌, 朱进, 高阳,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31)      PDF (582KB)(653)   
目的 了解景洪市居民登革热的知信行现状以及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的防控重点,为更好地防控景洪市的登革热提供指导建议。 方法 对居住在景洪市嘎洒镇、告庄社区以及财富中心地区,年龄≥11岁的中国籍居民进行线下问卷调查,对未参与线下调查的景洪市其他居民进行线上调查,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χ 2等检验。 结果 本次通过线上和线下2种调查方式共获得调查问卷558份,93.89%的居民存在被蚊虫叮咬的情况,最常被叮咬的场所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及家里,居民预防蚊虫叮咬采取的措施较为多样;在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时,91.73%的居民会首先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景洪市参与调查的居民中,听说过登革热的居民有525人,占比94.09%;在这些居民中,登革热由蚊虫传播及幼虫生长在水里的知晓率较高,分别占比96.76%和87.43%;在了解登革热知识的途径上,社区宣传途径占比最大,为74.10%,同时希望继续通过该途径学习登革热知识的居民也占比最大,为66.41%;86.10%的居民认为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控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 结论 景洪市居民对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媒介蚊虫的孳生环境及防控知识较为了解,但是蚊虫孳生环境的知晓率低于登革热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且蚊虫的防控还需进一步加强,可通过社区宣传、电视广播、医务人员讲解等途径加大对居民防护登革热的宣传教育。
2022, 33 (2): 281-2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22
基于规则集遗传算法模型的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预估
马德龙, 李超, 周若冰, 李文玉, 李文, 高源, 王君, 刘起勇, 张钦凤
摘要174)      PDF (866KB)(753)   
目的 通过气候环境因素与斑体花蜱分布相关性的研究,预估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的有无及适生区的等级,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斑体花蜱的分布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环境数据,使用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生态位模型,预估斑体花蜱的适生区,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 χ 2单侧检验,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验证模型。 结果 经过筛选最后纳入11个环境数据进入模型,模型的AUC值为0.927,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好,斑体花蜱主要适生区在我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高中低适生区沿东南向西北变化,最远可达四川、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结论 GARP模型预测斑体花蜱在我国适生区较为可靠,斑体花蜱在我国存在大量适生区,相关部门应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2022, 33 (2): 262-2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18
淡色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文玉, 周欣欣, 伦辛畅, 马德龙, 林凌鸿,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王君, 王春兰, 孟凤霞
摘要230)      PDF (845KB)(721)   
目的 研究淡色库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为淡色库蚊成蚊抗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以实验室淡色库蚊品系为研究对象,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蚊抗性监测接触法,评价在不同条件下不同试虫的杀虫剂敏感性。 结果 3个实验室品系中,对氯菊酯的敏感性:雌成蚊北京品系(BJ)≈北京敏感品系(BJS)>天津品系(TJ)(≈表示2个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数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0.258%(0.222%~0.304%)、0.283%(0.239%~0.334%)和0.457%(0.413%~0.508%),雄成蚊为BJ>BJS≈TJ,LC 50分别为0.174%(0.157%~0.195%)、0.249%(0.213%~0.290%)和0.251%(0.205%~0.294%)。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雌成蚊为BJ>BJS≈TJ,LC 50分别为0.024%(0.021%~0.028%)、0.080%(0.066%~0.099%)和0.098%(0.079%~0.127%),雄成蚊BJ≈BJS,LC 50分别为0.038%(0.032%~0.449%)和0.018%(0.011%~0.034%)。BJ击倒抗性基因( kdr)突变频率为15.96%,BJS和TJ未检测到突变。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不同日龄淡色库蚊雄成蚊的自然死亡率高于雌蚊;在相同条件下,对杀虫剂雄成蚊比雌成蚊敏感;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毒力强于氯菊酯3.5~10.8倍。 结论 成蚊种群日龄和性别的差异均会对杀虫剂敏感性产生影响,故在开展杀虫剂抗药性监测或药效评价时,应注意试虫种群的标准化。
2022, 33 (2): 171-17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02
不同气候情景下红带锥蝽在中国潜在适生区预估
周若冰, 高源, 常楠, 马德龙, 李超, 吴海霞,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75)      PDF (4723KB)(661)   
目的 明确不同气候情景下红带锥蝽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为红带锥蝽预防控制规划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ENMtool和ArcGIS 10.5软件筛选红带锥蝽在全球的分布点数据;用maxent 3.4.4和R 3.6.0语言软件根据环境变量贡献率、刀切法以及变量相关性分析对气候变量进行筛选;使用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调控倍频和特征组合用以调整最大熵模型(MaxEnt)参数;利用MaxEnt模型预估历史气候情境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条件下红带锥蝽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 结果 共筛选出73个红带锥蝽分布点;MaxEnt模型结果中,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吻合度高,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90。MaxEnt模型预估历史情景下红带锥蝽潜在适生区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在未来低等强迫(ssp126)和中高等强迫(ssp370)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分别呈现出下降与小幅上升趋势,但是高适生区面积整体上升。 结论 随着气候变化,红带锥蝽在我国的的潜在适生区范围将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4省扩大到江西、湖北、安徽、湖南、福建、云南、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其中江西北部地区将有可能存在红带锥蝽的高适生区。研究为我国红带锥蝽的防治、监测、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 33 (1): 125-1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3
2005-2019年云南省缅甸登革热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伦辛畅, 杨锐, 吴海霞, 王君,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131)      PDF (980KB)(907)   
目的 掌握云南省登革热跨境输入病例的流行特征,为云南省开展登革热跨境输入防控提供指导。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云南省登革热的输入病例信息,应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绘图,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ArcGIS 10.5软件绘制登革热输入病例地理分布图。 结果 2005-2019年云南省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4 660例,其中来源于东南亚的病例占境外输入病例总数的98.99%(4 613/4 660),缅甸输入病例占东南亚输入病例总数的86.06%(3 970/4 613)。缅甸输入病例中,输入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登革热病例数占缅甸输入病例总数的62.04%(2 463/3 970),输入病例高峰为10月,占总输入病例数的35.49%(1 409/3 970);缅甸输入病例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9∶1,以21~30岁年龄组人群最多,占比为27.71%(1 100/3 970),职业多集中于农民和商业服务人员,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2.95%(1 705/3 970)和21.49%(853/3 970)。 结论 云南省边境地区的登革热输入风险较高,建议加强联防联控,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重点人群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以及加强重点地区登革热输入病例监测和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
2022, 33 (1): 108-1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0
2020年中国13省份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及分析研究
赵春春, 周欣欣, 李文玉, 伦辛畅, 刘小波, 吴海霞, 王君,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350)      PDF (3545KB)(859)   
目的 了解我国登革热流行省份的媒介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各地的杀虫剂使用及疫情防控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 使用Excel 2016软件收集和整理来自我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个监测点的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生物测定数据,其中使用接触筒法监测成蚊对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使用幼虫浸渍法监测幼蚊对3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2016)》统计分析其抗药性水平,使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抗药性水平地图。 结果 2020年对我国登革热流行省份共80个监测点进行了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分别有83.08%(54/65)、77.97%(46/59)、87.30%(55/63)和79.31%(46/58)的监测点的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了抗药性;有1.49%(1/67)的监测点的白纹伊蚊成蚊对残杀威产生了抗药性,61个监测点的白纹伊蚊成蚊对虫威均未产生抗药性;有6.45%(4/62)的监测点的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产生了抗药性,另52和59个监测点的白纹伊蚊成蚊对杀螟硫磷及毒死蜱均未产生抗药性。幼蚊监测结果显示,分别有93.48%(43/46)、28.30%(15/53)和25.45%(14/55)的监测点的白纹伊蚊幼蚊对吡丙醚、残杀威和双硫磷产生了中高抗药性。 结论 我国登革热流行省份的白纹伊蚊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较为严重,对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较低;幼蚊对吡丙醚抗药性较为严重。各地应根据当地白纹伊蚊抗药性实际情况,调整杀虫剂使用方案,提高媒介伊蚊控制效果。
2022, 33 (1): 30-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6
2020-2021年我国12省份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
刘小波, 岳玉娟, 贾清臣, 赵宁, 郭玉红, 赵春春, 梁莹, 王君,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495)      PDF (1214KB)(1265)   
目的 分析2020-2021年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专项调查点媒介伊蚊幼蚊及成蚊密度调查资料,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2021年海南、浙江和湖南省平均布雷图指数(BI)>1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云南、河南和山东省平均BI>5.00;广西、广东、海南和山东省(自治区)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5.00;河南、湖北和山东省平均帐诱指数≥2.00只/(顶·h),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和湖南省(自治区)平均帐诱指数>1.00只/(顶·h)。Ⅰ类省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和浙江省(自治区)]与其他类型省份平均BI、MOI和帐诱指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t=0.766、1.030、-0.745,均 P>0.05)。2020-2021年,除广东、广西、云南、山东省(自治区)平均BI高于2017-2019三年平均水平外,其他省份BI均低于这3年的平均水平。媒介伊蚊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4省(自治区)调查点全年有活动,在福建、浙江和湖北等省(自治区)3-12月有活动,在重庆、山东和河南等省(直辖市)4-11月有活动,在江西省4-12月有活动。BI和MOI研究结果在云南、广西和湖北省(自治区)存在一定差别。研究期内,发生登革热暴发和本地病例的地区媒介伊蚊BI均>5.00,云南省瑞丽市、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及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BI>10.00;广西岑溪市帐诱指数>2.00只/(顶·h)。 结论 2020-2021年我国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省份媒介伊蚊平均密度较高,不同地区媒介伊蚊密度差异存在时空异质性。建议我国登革热本地传播地区适当调整媒介伊蚊监测时间,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系统梳理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结果,为我国媒介伊蚊监测方案修订完善及媒介伊蚊传播疾病暴发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2, 33 (1): 8-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2
贵州省部分地区2019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
闫冬明, 王文周, 王雪霜, 刘强, 吴兴彬, 赵宁,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83)      PDF (1268KB)(1215)   
目的 调查贵州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分布,为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用诱蚊灯采集蚊虫,将蚊虫分类鉴定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蚊虫携带病毒种类,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毒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2019年6月在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和乌当区羊昌镇共采集到蚊虫3属9种共27 169只,其中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0.47%(13 712/27 169);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45.80%(12 444/27 169);其他蚊虫最少,占0.26%(70/27 169)。从黎平县中潮镇的蚊虫标本LK6110中检出1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毒株属于基因Ⅲ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 结论 本次贵州省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各不相同,羊昌镇以中华按蚊为主,中潮镇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并在黎平县中潮镇三带喙库蚊中检出JEV Ⅲ型病毒。
2021, 32 (4): 422-4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7
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发病风险预测
李文, 马德龙, 赵嘉欣, 母群征, 李贵昌, 刘小波, 王君, 张钦凤, 刘起勇, 鲁亮
摘要329)      PDF (1734KB)(952)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其发病趋势,为评价恙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8年广东省恙虫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时间序列基于季节性差分的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建立预测模型,比较2019年的观察值和预测值评估模型,预测2020年发病情况。结果 2012-2018年广东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33 490例,发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集中在6-10月;50~6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女性病例数多于男性,农民发病占比最高(65.49%);使用月度恙虫病病例数据拟合ARIMA模型为(1,1,1)(0,1,1)12,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为879.36,Ljung-Box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调整R2=0.377,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9年实际值基本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广东省恙虫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发病人群为50~60岁、女性、农民,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广东省恙虫病病例的变化情况,提示有关部门应在恙虫病高发季节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疫情防控。

2021, 32 (3): 334-3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5
云南省瑞丽及景洪市2006-2018年登革热疫情特征比较研究
徐名芳, 岳玉娟, 刘小波, 王君, 刘国军, 刘起勇, 张钦凤
摘要291)      PDF (779KB)(854)   

目的 比较云南省瑞丽和景洪市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两市登革热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8年云南省瑞丽及景洪市登革热本地和输入病例信息,采用SPSS 22.0和R 3.6.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8年,瑞丽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 022例,其中输入病例占59.13%(59.00%为境外输入),本地病例占40.87%;景洪市报告的3 923例病例中,输入病例占3.08%(其中3.01%为境外输入病例),本地病例占96.92%;瑞丽市输入病例数是景洪市的14.77倍,两市输入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6~45岁,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缅甸。两市的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在性别、年龄、职业和发病至诊断间隔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29、14.169、201.686,均P<0.05;χ2=18.342、43.723、557.247,均P<0.001;Mann-Whitney U=75 032.500、2 116 735.000,均P<0.001)。结论 瑞丽市登革热病例境外输入较多,景洪市以本地病例为主;建议两市相关部门加强登革热病例监测,及时发现、隔离、治疗和采取疫情处置措施。

2021, 32 (3): 318-32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2
2011-2019年柬埔寨登革热疫情及赴柬旅游对我国输入登革热的影响分析
伦辛畅, 赵春春, 朱彩英, 吴海霞, 王君, 王志会, 李文玉,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284)      PDF (687KB)(885)   
目的 了解登革热主要输入来源国疫情发生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防控疫情从境外输入。 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2011-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及“国境口岸公共卫生关注”公众号中的柬埔寨登革热信息,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提取柬埔寨输入我国的登革热病例信息和从中国侨网查询我国赴柬埔寨旅游人数信息,利用Excel 2016软件对2011-2019年柬埔寨登革热的流行趋势、我国赴柬埔寨旅游人数的年增长率以及柬埔寨输入我国的登革热病例信息进行统计;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偏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 在2011-2019年期间,2019年是柬埔寨登革热发病强度最高的年份。2018年由柬埔寨输入的登革热在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中所占比例急剧增加,2019年该国成为我国登革热的主要输入来源国,同时我国居民赴柬埔寨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柬埔寨输入我国的登革热病例所占比例与柬埔寨登革热发病率的偏相关系数为0.880,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04);柬埔寨输入我国登革热病例所占比例与赴柬埔寨旅游人数的偏相关系数为0.887,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 柬埔寨登革热的病例数和我国赴柬埔寨旅游人数是影响我国输入病例数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该密切关注交流密切周边国家的登革热流行强度和流动人口数量。
2021, 32 (3): 312-3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1
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和病原体调查
李贵昌, 王玉姣, 母群征, 夏青, 栗冬梅, 岳玉娟, 鲁亮, 赵宁, 李文, 宋秀平, 王君, 吴海霞,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281)      PDF (6664KB)(1077)   
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宿主和媒介生物种类、季节规律及病原基因分型,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每月在野外布放鼠夹,连续1年,捕获小型兽类梳捡体表恙螨,分析小兽及体表恙螨数量、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空间分布规律。解剖小兽,取肝、脾样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巢式PCR扩增检测恙虫病东方体56 kDa基因核酸片段,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分型并计算阳性率。 结果 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共捕获小兽7种734只,其中黑线姬鼠和小家鼠分别占65.26%和30.52%,为该地优势鼠种。小兽肝、脾检出Shimokoshi、Kawasaki和Japan Gilliam 3个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以前2型为主。小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为10.90%。小家鼠和黑线姬鼠阳性率分别为14.86%和9.30%,是该地主要宿主动物。从小兽体表捡获恙螨10种31 321只,亚须纤恙螨、临淮岗纤恙螨和小盾纤恙螨分别占84.79%、6.49%和3.63%。其中小盾纤恙螨的季节消长与病例发病季节基本一致,应为该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它只分布在平谷区的山区和山前过渡地带。 结论 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野外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要宿主,小盾纤恙螨可能为主要传播媒介,恙虫病东方体存在至少3个基因型。本次调查明确了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的基本要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了依据,但其他种类恙螨媒介作用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2021, 32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7
2005-2019年中国北部8省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王志会, 李文, 郭玉红, 岳玉娟, 王君, 马欣然, 徐名芳, 吴海霞,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333)      PDF (2138KB)(1093)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中国北部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简称8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探讨乙脑发生规律,为乙脑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9年中国北部8省乙脑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5-2019年研究区域乙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14/10万,死亡390例,病死率为7.25%。乙脑分布范围由2005年的157个县(区)扩展到2018年的254个县(区)。8-9月乙脑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1.26%,是乙脑发病高峰月份。0~14岁年龄组占比从2005年的54.55%下降至2019年的3.96%,≥15岁年龄组占比从2005年的45.18%升至2019年的96.03%( χ 2 趋势=998.524, P<0.001)。农民、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和学生分别占58.76%、14.81%和12.38%,农民占比由2005年的37.19%上升至2019年的79.21%。 结论 中国北部8省乙脑分布范围扩大,年龄分布向高年龄组倾斜,人群职业构成中农民占比增加。
2021, 32 (2): 197-2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5
蚊媒甲病毒属病毒半巢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薛志静, 赵宁, 王君, 宋秀平, 孟凤霞,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张忠, 刘起勇
摘要309)      PDF (2981KB)(1082)   
目的 建立基于蚊媒甲病毒属病毒通用引物的半巢式PCR(RT-hemi-nested PCR)检测方法,用于甲病毒属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方法 根据GenBank中的甲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3条甲病毒属病毒通用引物,以辛德毕斯病毒(SINV)cDNA、基孔肯雅病毒(CHIKV)cDNA为模板优化条件建立半巢式PCR方法,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对野外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SINV、CHIKV的检测下限值分别为3×10 3和3×10 4拷贝/μl。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体系仅能扩增蚊媒甲病毒属病毒目的基因而不能扩增其他病毒。用该方法对野外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未扩增出阳性条带。 结论 建立的半巢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甲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21, 32 (2): 132-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3
新型驱蚊剂不同浓度制剂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研究
郭玉红, 修朋程, 马欣然, 王雪霜, 赵春春, 赵宁, 刘小波,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65)      PDF (490KB)(875)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乙醇溶解新型驱蚊剂原液后的不同配比溶液对白纹伊蚊的有效驱避时间,以便筛选出适合制备驱避剂的乙醇浓度和新型驱蚊剂的配比浓度。 方法 分别用75%和35%乙醇溶液将新型驱蚊剂原液稀释成不同梯度浓度:溶剂为75%乙醇溶液时,配制成15%、10%、8%的新型驱蚊剂溶液;溶剂为35%乙醇溶液时,配制成浓度为8%的新型驱蚊剂溶液。参照国家标准《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驱避剂》(GB/T 13917.9-2009)执行。 结果 新型驱蚊剂有效浓度为8%时,75%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时有效保护时间为4.63 h,而35%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时有效保护时间为3.74 h。75%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时,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随新型驱蚊剂制剂的有效浓度提高而延长,新型驱蚊剂浓度为8%、10%、15%的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4.63、5.42和6.10 h。 结论 75%乙醇溶液适合作为新型驱蚊剂原液的溶剂,且有效浓度为15%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良好。
2020, 31 (5): 552-55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10
2014-2018年中国登革热病例空间特征及相关关系研究
岳玉娟, 任东升, 刘小波, 吴海霞, 郭玉红, 赵宁, 王君, 刘起勇
摘要417)      PDF (978KB)(1050)   
目的 探讨中国登革热重点疫区病例空间特征及相关关系。 方法 采用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2014-2018年广东和云南省登革热病例空间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探讨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例之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研究区登革热病例主要集中在广东和云南省,2014-2018年间,本地病例、境外输入病例、境内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出病例分别为46 306、2 304、79和625例。本地病例广东省广州市病例最多,达39 656例;境外输入病例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瑞丽市病例最多,为1 640例,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其中来自缅甸病例最多,达1 876例;境内输出病例主要来源于广州市,达457例,境内输出病例分布遍布中国南部省份。本地病例与境内输入病例、境内输出病例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和0.933。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本地病例与境外输入病例高度相关。 结论 登革热病例集中在广东和云南省境内,本地病例与境内输入病例、境内输出病例高度相关,其研究结果有助于提供策略性的防控与预测方案,采取有效的登革热预防与控制措施。
2020, 31 (5): 517-5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03
2019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王君, 赵春春, 李贵昌, 赵宁, 宋秀平, 刘起勇
摘要471)      PDF (2016KB)(1185)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及家畜寄生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45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19年检获蜱类中,以血蜱属种类检获次数最多,寄生血蜱和游离血蜱捕获次数分别占捕获蜱总次数的57.31%和95.56%;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分别达3.06和2.72,农村和城市的犬均捕获到蜱;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0.83只/布旗·100 m)高于景区环境(0.32只/布旗·100 m);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寄生蜱指数和游离蜱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双峰型,寄生蜱上半年密度较高,至7月后下降,游离蜱6月密度最高。 结论 2019年蜱类监测结果显示血蜱属种类较为常见;牛、羊是蜱的优势宿主动物,而犬作为与人接触密切的家养动物,其蜱感染情况应予以关注;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上半年是蜱的活动高峰时段;蜱的防控应针对上述重点种类、宿主、生境和季节而进行。
2020, 31 (4): 417-42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7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
岳玉娟, 任东升, 吴海霞, 刘小波, 赵宁, 郭玉红, 李贵昌, 王雪霜, 宋秀平, 王君, 鲁亮, 刘起勇
摘要451)      PDF (659KB)(1123)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种类、密度和时空特征,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不同时间的蜚蠊分布特征。 结果 2019年粘捕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粘捕率为5.45%,侵害率为5.25%;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5.65%,美洲大蠊占2.42%,其他蜚蠊占1.93%。目测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63%,其中小蠊的侵害率为3.07%,大蠊的侵害率为1.28%。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蜚蠊侵害率高。蜚蠊侵害率南方高,北方低。粘捕法监测的蜚蠊侵害率为目测法的1.45倍。 结论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结果,有利于对蜚蠊重点物种、重点环境、重点区域及关键时间开展针对性防控工作。
2020, 31 (4): 412-4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6
2019年全国媒介伊蚊监测报告
刘小波, 吴海霞, 郭玉红, 岳玉娟, 宋秀平, 赵宁, 任东升, 王君, 李贵昌, 刘起勇
摘要485)      PDF (2069KB)(1120)   
目的 分析2019年我国23个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监测数据,为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上述各监测地区媒介伊蚊监测点的媒介伊蚊幼蚊及成蚊监测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登革热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 结果 2019年我国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56,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为4.89。浙江、海南、福建省监测期内重点月份平均BI > 10,云南省监测期内重点月份部分监测点BI > 5。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监测期内重点月份MOI > 5。江西、安徽、重庆、湖南、河南、四川和湖北省(自治区)监测期内绝大多数月份BI > 5,湖南省6-8月、贵州省7-9月MOI > 5,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河北省监测期内BI > 10,陕西省7-8月、山东省8-9月BI > 5。广西、福建和江苏省(自治区)监测期内大部分月份,湖北省6-7月,陕西和四川省9月成蚊密度(帐诱指数)超过2只/(顶·h)。 结论 2019年我国绝大多数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密度超过登革热传播或暴发阈值,登革热本地传播及暴发风险高。建议各地持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促进我国媒介伊蚊可持续精准控制,预防控制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暴发流行。
2020, 31 (4): 401-4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4
纳米孔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闫冬明, 赵宁, 赵春春, 王君, 宋秀平, 朱彩英, 刘起勇, 张钦凤
摘要397)      PDF (646KB)(1064)   
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ONT)的纳米孔测序仪(MinION)于2014年发布,代表了1种新型测序技术的诞生。该设备简单便携,可通过1台笔记本电脑在现场完成目标检测,它的特点是单分子测序、测序数据实时监控、超长读长和低成本等,目前已被应用于微生物种群鉴定、全基因组测序、新物种发现等方面。尽管该技术近几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该文综述了MinION的技术特征及开发应用,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2020, 31 (3): 380-3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29
塞拉利昂弗里敦市2019年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赵宁, Ishaq Sesay, 涂宏, Frederick Yamba, 任东升, 郭玉红, 鲁亮,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李贵昌, 王君, 宋秀平, 王立立, 段招军, 刘起勇
摘要334)      PDF (2545KB)(822)   
目的 在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建立蚊媒监测能力,了解当地蚊虫密度、地域分布、种群特征和季节消长等情况。 方法 在塞拉利昂弗里敦市西部城区及农村共选取9个区域设置成蚊监测点,分别选择居民区、一般单位、医院和牲畜棚4类生境各不少于1处,采用诱蚊灯进行监测。每个监测点布放2~4台诱蚊灯,布灯点选择室外避风避雨避光处,诱蚊灯距离地面约1.5 m。于日落前1 h开始布放诱蚊灯,翌日日出后1 h收集诱蚊灯的集蚊网,带回实验室进行蚊种形态学鉴定。2019年6月26日至12月31日期间,每周进行1次蚊虫监测。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蚊虫3 012只,其中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4.86%,是弗里敦地区的优势蚊属。西部农村平均总蚊密度为5.01只/(灯·夜),平均按蚊密度为1.28只/(灯·夜),按蚊构成比为1.14%~44.53%,均高于西部城区平均总蚊密度[3.87只/(灯·夜)、平均按蚊密度[0.12只/(灯·夜)]和按蚊构成比(0.72%~11.90%)。蚊密度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6月底7月初旱、雨季交替时期和10月底11月初雨、旱季交替时期,蚊虫密度较高,8月下旬蚊密度最低。另外,按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与总蚊密度趋势一致。不同生境比较显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容易孳生蚊虫的牲畜棚蚊密度最高[10.40只/(灯·夜)],其次是居民区和一般单位,分别为4.45和2.80只/(灯·夜);环境卫生状况较好、孳生地较少的医院蚊密度最低[1.21只/(灯·夜)]。 结论 塞拉利昂弗里敦地区西部农村被蚊虫叮咬和感染疟疾的风险比西部城区高;旱、雨季和雨、旱季交替时期是防控蚊媒及其传染病(如疟疾)的关键时期,当地需要进一步加强蚊媒孳生地管理。
2020, 31 (3): 310-3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13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居民登革热认知现状初步研究
赵忠辉, 岳玉娟, 吴海霞, 郭玉红, 赵宁, 任东升, 杨明东, 王君, 谢吕, 姜进勇, 刘起勇, 刘小波
摘要394)      PDF (572KB)(1090)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居民对登革热认知现状,为登革热精准应对机制建立和可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在景洪市登革热防控网格中随机选取代表性网格,对网格中居民采用一对一问答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249份。 χ 2分析显示,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更为关注登革热相关知识( χ 2=12.444, P=0.040);教育系统工作人员、较高学历者更为关注蚊虫防制相关知识。如不慎感染登革热后,不同职业、不同月平均收入水平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选择的就医方式不同,高学历者、高收入者和教育系统人员更倾向于去三甲医院就诊。城市居民认为自身周围登革热感染者多于农村居民;高学历者认为自身掌握登革热防控知识足够者多于学历较低者。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和现居地的居民使用新媒体获取登革热防控知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 结论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高年龄组人群、农村居民、低学历者、低收入者的登革热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建议今后当地登革热精准应对机制的建立和登革热科学防控应重点关注上述人群。
2020, 31 (3): 249-2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01
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分布调查
朱彩英, 赵春春, 刘起勇, 李贵昌, 闫冬明, 宋秀平, 王君, 孟凤霞
摘要309)      PDF (825KB)(955)   
目的 了解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 ace)基因在不同区域的基因型及分布特点,从而进行白纹伊蚊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索。 方法 2018年6-9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广东省广州市、云南省景洪市和贵州省兴义市的14个采样点(地理种群),共采集白纹伊蚊幼虫、蛹和成蚊422只,经形态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后,用无水乙醇浸泡,并于-20℃冻存备用。提取单只蚊虫的DNA,PCR扩增 ace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后分析 ace基因G119位点突变情况。 结果 针对上述4个省的14个种群白纹伊蚊 ace基因测定,发现白纹伊蚊 ace基因G119位点仅存在个别碱基突变,并未发现氨基酸突变。共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GGA/G(832/98.58%)和突变型GGG/G(12/1.42%);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G/G(422/100%)。 结论 仅有少部分白纹伊蚊个体 ace基因G119位点发生了碱基突变,但该碱基替换并未引起相应的氨基酸突变。因此,白纹伊蚊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靶标抗药性机制亟需进一步探索。
2020, 31 (2): 133-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3